此帐号已被封,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。
文章于 2021年12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被微信屏蔽
题图来自网络。
但愿当这次水灾成为历史的时候,我们得到了足够的经验和教训。
黑麦|文
郑州暴雨灌城,河南大水漫溢,无数普通民众遭此水灾。
洪水不仁,民如刍狗。但就是在洪灾面前,人们守望互助,展现出人性光辉灿烂的一面。
他们是普通人,也是真正的英雄。
但愿水灾早些过去,尽早恢复生产、生活。当这次水灾成为历史的时候,我们得到了足够的经验和教训。
回望历史,今天的一幕好似在重演。曾经有无辜的逝者,今天也有。曾经有英雄的人民,今天也有。
当今天的水灾成为历史时,但愿我们得到了足够的经验和教训。
惟愿百姓平安。 一
家乡的水多。
一条汉江穿城而过,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襄江,可谓当之无愧的母亲河。由汉水又派生出大小河汊近千条。
我出生的镇子叫程河,周边的镇有埠口、双沟、张湾、东津、龙王、石桥、黄渠河……哪一个不与水相关。
水,生性流荡自由,但有河岸拦着,湖堤围着。可是一到夏季汛期,从天而降的暴雨很快就灌满了河湖沟汊,大水漫溢,急急地到处流布,庄稼受涝无数,毁屋淹人无数。
按照俞孔坚先生“堵不如疏”的说法,即炸掉所有的大坝和防洪堤,洪水只会淹掉0.8%的国土,而自大禹治水以来的几千年,我们为治水防水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。想想有些不划算。
只是,这很小很小的0.8%又会是多少人的故土家园呢?
二
两三年前,买了一本《襄樊千年灾情录》。很薄,当时随手翻翻就放下了。今年再抽出细读,感慨良多。
我将重点缩小,放在我出生的襄阳县程河镇(区、公社)上,时间集中在1912年民国往后,随手抄录几则:
1912年5月,唐河大水,沿岸村庄、农田被淹。程河、双沟两镇洪水破寨而入,镇内积水两日,低洼处房屋倒塌甚多。
1931年,汉江沿岸及支流,所有堤坝,十有九非漫即溃,庐舍荡析,禾苗尽淹,滔滔江汉,一片汪洋,溺死者一棺莫获,逃生者四顾无门,浩劫空前,言之酸鼻……人民流离转徙,嗷嗷待哺者,多至数百余万。(节录国民湖北省政府于八月一日呈报水灾文,政府公报158期。)
1935年,七月上旬,倾盆大雨……樊城水势高出城垣。街市顿成泽国。竹条铺、张家湾、东津湾等市镇均全淹,沿河百余里,汪洋浩荡。房屋、粮食、器具漂没一空。人畜淹毙无算。死者暴露山谷;生者号哭原野。灾情之惨,亘古未有……全(襄阳)县淹死22419人,淹坏庄稼74万亩,冲走粮食193900石,冲倒房屋50021间,淹死牲畜56000头。
1938年,襄阳连日阴雨,江河水势,均不断猛涨,襄河上游支流唐白河发生汛滥,程河、沟口、朱集、双沟、梁咀等十余乡禾苗全部惨遭淹没,房屋倒塌无数。7月1日起,阴雨不止,五日午后至六日午前,狂风暴雨,势如排山倒海,达二十四小时之久,仍未稍歇,此后二十余日,更淫雨连绵,迄未间断……
1951年,水灾频临,受灾面积31万亩,其中无收6万亩,毁房121间,以程河区最严重。
1952年,5月山洪暴发,河水破岸……9月14日,汉水冲破两岸提防……
1967年7月,程河、欧庙、朱集、东津等区山洪暴发……
1969年3月,唐河发生春汛,程河、朱集、双沟等区有9.68万亩正在杨花灌浆的豆、麦被淹,其中3.07万亩绝收。
1972年7月1日,唐河涨水,程河、朱集、双沟等区堤外耕地4.28万亩淹没。丹江渠道清泉沟隧洞猛进水,在洞内施工的本县民工45人遇难。
1973年4月28日,普降大雨,程河、朱集两个区和双沟、张湾部分社队农田受渍,10.87万亩农作物基本无收,倒塌房屋4038间,冲毁桥梁22座……
1975年8月4日至9日,连降大雨,唐、白、滚、汉等河水猛涨,致使洪水漫堤溃口,泛滥成灾。程河、朱集、双沟、刘集等15个区、镇,61个公社的30万人、53万多亩耕地受灾。有450多个村庄,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洪水淹没,42.9万亩农作物绝收,冲坏、倒塌房屋13万多间,冲走、淹死牛马等大牲畜一万多头,损坏各种拖拉机158台,淹没国库粮食690万公斤,霉烂和冲走粮食1420万公斤…… 三
读这些年份和不多的文字,眼前出现祖辈们流离失所、惨淡经营的场面。
一年一年,一代一代,洪水来了将村庄冲毁一次,洪水过后他们扶老携幼返回,又重建一次,循此反复……才得以繁衍至今。
我很好奇这些文字背后的裂隙。如1931年的记载,言语中充满了极大的无奈、悲痛和同情,“溺死者一棺莫获,逃生者四顾无门,浩劫空前,言之酸鼻……人民流离转徙,嗷嗷待哺者,多至数百余万。”那么,是谁亲见的?谁记录的?又是谁呈报给官府的?是什么缘故导致堤坝如此不堪一击?
1935年的这次洪水,一个县竟然淹死2万多人,“人畜淹毙无算。死者暴露山谷;生者号哭原野。灾情之惨,亘古未有。”其时正值日本侵略,国事艰难,政府有没有采取安抚和赈灾措施?大水过后,又复苦旱和蝗灾,饿死了多少人?
再看1975年,为什么通报中要强调“特大水灾仅有16人死亡,一人下落不明”?要知道,这一年的大水冲毁了堤坝,村子全部被淹没,父亲经常讲述小时候的亲历:飞机投下的救济粮泡到水里,奶奶带着他去东边的高岗地上逃荒,捡人家地里坏掉的红薯……
这些历史不重要吗?历史教科书上那么多大事件,我可以记住,但为什么对故乡村庄的事情几乎一无所知?
自小已经习惯了村中多池塘的地形特征,大多数房屋都建在高高的台坡上。我们家也不例外,房前屋后三个池塘,房屋建在中间的“半岛”上,留一条门前小路通出去。仿佛池塘与台坡天然存在了好几千年,从来没有人说起过。
直到我离开故乡多年,才恍然大悟:村子原来是平平坦坦的土地,之所以有池塘和高台,只是把一个地方的土挖出来,堆到另一个地方罢了。而房屋建在高台坡上,是为了防止暴雨积水、洪水侵袭。更多的土,则被人工一锹一锹挖起、板车一趟一趟拉走,去筑防洪大堤了。
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,那是一个怎样火热的场面。几十里外的“东岗”上也派人来支援修建,其中一个女人就是在这里遇见她未来的丈夫。他们后来结婚,生下了我。
而我见证了九八年大洪水。续之如下:
公元1998年,千里江湖漫溢,村外河流暴涨,横看平潮达几十余里,黄浪滔天,漩涡中夹杂断树、草垛、床板或无辜的牲畜,壮观且骇人。村中派人巡逻堤上,日夜把守,通知家里凡有老弱先送至亲戚家,壮年做好抗洪准备。复经两日,所幸离堤高仅剩半米,洪峰逐渐退去,百姓安定救灾,恢复生产……
如果我做村里教师,就会带孩子们一起温习这段地方历史,当然要从头念起:
“襄阳,公元前903年,周孝王七年,冬,大雨电,江汉水,牛马死。公元前185年,汉高后三年,夏,江汉水溢,流四千余家……”
文章所诉观点与平台无关
关注一枚园地,共筑心灵家园
回首往昔岁月,记录时代坎坷。一枚园地《说事儿》欢迎您的来稿。(不限历史时期,不限题材字数,未在其他公众号发表过) 投稿邮箱:yimeiyuandi@163.com
微信号:anranyodai(请注明“投稿”)进园地读者群请加微信:anranyodai
《一枚园地文集》民声l已制作完成,读者可添加微信657767929获取。
民声V(22)安然以待:这次雨灾后,能别庆功吗?
郑州暴雨亲历:从18号到21号完全记录
民声V(21)安然以待:每一束光,都能让另一束光诞生 民声V(20)南京疫情,谁来为底层群众保健康? 民声V(19)汉水伊家:由河南洪灾想到的1983洪水
说事儿系列 民声IV系列 民声V系列 园地回顾
专辑 一砚翁 庞旸 于无声 大灰羊 风吹沙 风铃 吟诗作赋 黄宁 耕夫呓语 黑麦 汉水伊家 青禾 王力坚 南宫踏舞
其他
民声V(23)黑麦:周孝王七年,冬,大雨电,江汉水,牛马死
周孝王七年,冬,大雨电,江汉水,牛马死
他们是普通人,也是真正的英雄。
惟愿百姓平安。
一年一年,一代一代,洪水来了将村庄冲毁一次,洪水过后他们扶老携幼返回,又重建一次,循此反复……才得以繁衍至今。
直到我离开故乡多年,才恍然大悟:村子原来是平平坦坦的土地,之所以有池塘和高台,只是把一个地方的土挖出来,堆到另一个地方罢了。而房屋建在高台坡上,是为了防止暴雨积水、洪水侵袭。更多的土,则被人工一锹一锹挖起、板车一趟一趟拉走,去筑防洪大堤了。
公元1998年,千里江湖漫溢,村外河流暴涨,横看平潮达几十余里,黄浪滔天,漩涡中夹杂断树、草垛、床板或无辜的牲畜,壮观且骇人。村中派人巡逻堤上,日夜把守,通知家里凡有老弱先送至亲戚家,壮年做好抗洪准备。复经两日,所幸离堤高仅剩半米,洪峰逐渐退去,百姓安定救灾,恢复生产……
【作者简介】黑麦:八零后。热爱人间草木,及一切无名之人。一枚园地耕耘者。个人公众号:驽马十二驾
(编辑:一枚)
微信号:anranyodai(请注明“投稿”)进园地读者群请加微信:anranyodai
《一枚园地文集》民声l已制作完成,读者可添加微信657767929获取。
点击阅读更多